说完了电子邮件服务的传统优点创新之处,该轮到重点了:突破点在哪里?

曾经的突破点是 Gmail
教给我们的“容量”,但在大量跟风的邮箱服务纷纷追求“无限容量”的时候,我们发现电子邮件服务并没有出现质的飞跃。
为什么?因为容量只是电子邮件的基础,有了容量,缓解了存储的压力,不过是提供了获取、保存更多信息的可能性而已,用户要的不是这种“可能性”,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否则存储海量信息却无法有效而愉悦地使用,那么大容量都是假的。

如果要我来说对电子邮件服务的期待,那么会除了稳定性,空间容量,附件大小限制,连通率,帐号安全性这些基本需求之外,还有:

1、方便地管理邮件,包括查询、删除、分类、存档、标记、修改、合并、分拆、转换、备份、共享、发布;
2、对方可以即时收到邮件;
3、其他在线服务无缝整合;
4、与没有垃圾邮件和病毒。

1、对注重内容的用户来说,信息的管理永远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当我们拥有海量的容量、无数的信息来源时,以效率最高的方式按照我们的意愿输入、定位、处理、输出信息就是决定服务水平的关键点之一了。而无论是
Web Mail
还是本地客户端,都还远远称不上方便快捷准确高效,它应该向一个在线的强大的万能管理器看齐,这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是瓶颈,也会是值得关注的突破点。
以 Gamil 举例:Gmail
强调邮件在线搜索,但说实话,其搜索能力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中文搜索);标签也是卖点之一,其管理比
Del.icio.us
都差远了;邮件大小、统一附件管理、顺序/逆序/组合排序并非无用,却被
Google 忽视;翻页跳转可以让人抓狂。这些都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2、虽然电子邮件使用的协议与 IM
不同,但我一直希望对不关心实现原理的用户来说,电子邮件能够做到和 IM
一样的“即时”。
尽量模糊电子邮件和 IM
的界限,不仅要求进一步缩小实时性的差异,还要求电子邮件服务的界面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收到新邮件之后,不用刷新页面即会出现在其所属的会话的最下方,如此用户便可以在会话界面视电子邮件来往如即时聊天了。
为什么如此要求?因为我觉得电子邮件其实更适合与其他服务进行融合,成为一个大而全的个人信息管理平台,从而将越来越臃肿的
IM
从本来不适合它的各种捆绑应用中解放出来,在与电子邮件帐号捆绑的基础上,保持
IM 的快速、轻量的特性——嗯,你也可以评价这种想法是逆历史潮流而动。

3、大部分 Web Mail
只能够通过链接跳转到其他在线服务的做法是可耻的,这根本不能够叫做整合。
邮件自动分配到日程表相应时间段内,根据邮件附带的地理信息自动在地图服务上做出标记,邮件订阅的

与阅读器中的状态同步,附件中的照片自动存入在线相册中的某个专用相册,文件存入在线存储服务的空间,文档自动转存到文档管理服务中,所有的分类、标签、颜色、等级等标记可以共用和同步,邮件组、IM
群组、手机、blog、论坛按照指定的规则互通,对邮件正文和附件的操作记录和统计信息可以存储到个人帐户信息中,而使用其他服务的记录和备份都可以在邮箱中留底…
诸如此类,对不关心具体实现技术的用户来说,服务与服务之间应该没有鸿沟才对。

4、虽然我觉得电子邮件服务无法完全消除垃圾邮件和病毒,但应该还有比目前机器根据邮箱地址和正文智能判断
spam 更好的办法。
本来电子邮件就是最广泛使用的联络工具,为什么邮件联系人信息和分组列表都是私有的,都不想公开出来?而公开
IM 帐号、blog 地址以及好友的 blog
就会放心许多?对一般人来说,为什么公开邮件地址带来的烦恼比公开IM帐号烦恼多?按道理应该是反过来才对,毕竟
IM 上的骚扰比邮件骚扰更加烦人啊。

好了,大部分人会回答“因为邮件 spam
更多”,对吗?可是,是不是该进一步地问,为什么 spam 会更多?
除了技术方面的原因之外,联系人的确认机制是不是也是关键所在呢?

在 IM
上,有个“确认为联系人”的过程,即使你知道对方的帐号,也要让对方对你情况有了最基本的了解,通过对方的认可之后才能够发起交谈;电子邮件服务则不同,一旦获知对方邮箱地址就等于跳过了“确认为联系人”这个步骤,对不速之客来说,你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防御力量,此时你再想提起裤子也已经迟了。
我估摸着在垃圾邮件泛滥之前,天空还是蓝的,草地还是绿的,猪肉还是吃得起的,电子邮件用户也大部分都是善意的,顶多有几个被网络震晕了的菜鸟给每一个看得到的邮件地址发送诸如“胃,你好吗?”之类的无聊邮件,因此交换电子邮件地址这个行为,本身就被认为是确认对方为“朋友”的步骤——只有我的朋友我才告诉他我的邮箱地址,难道不是很安全么?就算有反目成仇的,拖进黑名单是也!多么单纯的世界观啊~
但人们没想到,竟然还有出卖、收集大量邮件地址用于垃圾邮件广告的做法,估计和911时才知道恐怖袭击的手段还可以是劫持民航飞机撞摩天大楼一样震惊——这等于强行成为对方的“朋友”
,电子邮件服务的用户却只能够依赖服务商的反垃圾邮件能力进行抵抗——很遗憾,大部分抵抗的表现都不怎么样。

那么,假如电子邮件之间建立联系也和 IM 一样首先要双方确认会怎么样呢?
未经过审核的发件人的来信存放在临时空间,收信人收到有别于一般邮件的通知后进行确认,判断对方是
spammer、陌生人,逾期未审核通过的消息则从临时空间移除,相应的信件也彻底删掉。
为了避免临时空间被 spammer 的请求占满,如果邮箱地址像 Gmail
那样支持“+”符号(如
i+always@doubt.it),那么你可以将指定的带有“+”符号的邮箱地址作为审核专用地址,如凡是首次就直接发邮件给
iam@mail.com 的发件人都默认被视为
spammer,其邮件和请求不出现在临时空间中,只有发送给
iam+notspammer@mail.com
的请求才会显示给用户看,通过审核之后对方便可以直接发送给 iam@mail.com

这样,即使你在网络上公布原始邮箱地址,只要对方不知道作为审核专用地址要添加的后缀字符串,非好友的邮件便不会出现在收件箱中。

但是,这种方法也仅仅是对私下交流的电子邮箱有意义,如果你想公布自己的邮箱让陌生的朋友与你建立联系,那么这种反
spam
的方法从原理上来说就失效了——相当于一个没有密钥的认证系统,因为凡是你想要公开给陌生、潜在的朋友的信息,spammer
必定也可以获得,你在明处它在暗处,永远防不胜防。

以上只是个粗浅的想法,希望把意思表述清楚了,总而言之我觉得当下用于过滤垃圾邮件的贝叶斯之类的算法是靠不住的,起码是不能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算法上的,思考一下电子邮件和其他联络工具的异同,也许从它的机制本源上可以找到突破口?

5、在我提到的4点需求之外,应该还有更多的创新点可以思考,如
Src
在《Email还可以有多少创新》中就提出了以“人”为中心进行联系人信息管理分享方面的功能创新,以及电子邮件服务转型成为一个开放式平台的组织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