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挨踢 , 人品界面

关于公开笔记的讨论

Owen
看到一个说法:笔记是一种无限游戏,没有结果,只有过程;而博客是一种有限游戏,因为它产出了完成的作品:博文。这说明我们不能当一个完美主义者,只在脑海或草稿箱中保留想法,我们应该尽可能完成作品,公开它,然后不断的练习这个过程。

我更坚定那个想法了:做一个默认设计为公开的笔记软件。

我设想的是一个 Tumblr,但是拥有笔记软件的各种优点:一流的编辑体验,一个结构清晰,易于检索的个人知识库,一个设计良好的人生CMS,可以很容易的分发多个主题的博客。

总之就是它是面向长期主义的,精心设计的,能鼓励人们持续公开的分享(不要营销)。

Wilbeibi
我觉得这两者是矛盾的,博客的受众是他人,强调传播,零散笔记的受众是自己(和小部分感兴趣的 follower)。
如果要做笔记博客分享,应该搭建一个只有自己内容的网站,类似 http://simonwillison.net 那样。

Calon
我也认为这是矛盾的。

读者想看到的内容和形式,和作者自己整理的东西,往往是两回事。
不成体系的分享对读者来说价值不大。
与其持续公开分享,不如让 AI 来协助回顾和关联笔记,让它充当一个不厌其烦阅读笔记碎片并不断提问的助手。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更加实用。
公开分享的内容,最好至少是经过整理和思考的半成品,可以以链接的形式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然后根据反馈持续更新。

回顾 blog 的起源和变化,一开始大家是当作以个人为中心的记录和分享手段,然后出现以内容为中心的运营思路,以个人为中心则走向个人品牌运营。

公开共享笔记更接近以内容为中心的运营思路,读者期待的不是有个人魅力加成的日常碎碎念,所以公开的笔记至少得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
以卡片笔记这种形式为例,从原始素材到闪念笔记、永久笔记和项目笔记的过程。
关注个人的读者也许会喜欢形成闪念笔记的过程和结果,但关注内容的读者兴趣不大。
作者为什么关注什么问题,从相关的卡片中提炼洞察出什么结果,这个思考过程和产物,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个环节读者的反馈也是最有价值的。
项目笔记读者最感兴趣,但完善和输出太慢,永久笔记输出频率快,读者也有兴趣,在这个阶段得到大量反馈能够在早期就避免走弯路。我觉得会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虽然我的笔记系统中有类似于永久笔记定位的中间环节,但实际上我的 blog 文章也充当了类似的角色。
但前者是指向内部链接,后者指向公开链接,互不通用,分类组织也不同用。
如果有笔记工具可以让两者无缝切换/转换,只需一次编辑,就已经很好了。
但 blog 仍然有以个人为中心的内容,比如生活记录,所以还不能完全与笔记系统等同,或者,需要能够同时对接两套以上的笔记仓库,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