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才买到2月份的《科幻世界》以及《科幻世界·译文版》,这两本的封面“不约而同”地都采用漂亮美眉,特别是译文版还是粉红的色调,简直就是初中生杂志的风格嘛。

何夕的《我是谁》保持了一贯的水准,却也没什么新意。

一个不太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是对事故原因的解释没有什么说服力。一个如此重要的系统升级,牵涉这么多的人和事物,不可能这么草率这么自负地就开始进行,即使是从没有出过错误的系统也一样。我不知道何夕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我觉得他可能并不了解准确度要求极高的工作是不可能容忍系统变更时出现这样的过失的,这样的工作并不像普通人想像的那样,许多次没有出错之后人们就会放松警惕,而是每一次都要准备对付最糟糕的结果。尤其是出现像故事中的那种异常现象,应该被系统维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就和系统升级故障联系起来。当然,不管维护人员如何小心,一个复杂的系统总会出点问题,可也不必用这么低级的错误来解释吧。

其次是所谓没有希望破解的 RSA
算法,其实不能够说明系统必然不会出现错误,这根本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就好像

和存储器永远不会出现运算和存储问题,也不能够保证电脑不出现错误和故障一样。

第三个问题是主人公的身份代码是以0开头的,所以很可能这是个定长数字,可是竟然只有12位!要知道这个是标识全球所有人的身份代码,甚至已经去逝的人其身份代码也永久保留,而12位的10进制代码最多也只能够区分9999亿人而已,如果这个系统想用久一点,数百年后大规模的升级是不可避免了--听上去很久哦,也许他们没想过要折腾这么久吧…也是哦,如果升级的时候多来几次故事中的错误,历代人类数目之和在突破10000亿大关之前早就灭亡了呢。

不过看这篇故事倒让我产生一个有趣的想法。
曾经有不少人担心人类适应了现代高科技的生活,如果哪一天这个技术世界彻底崩溃了,人类是不是不可避免地要灭亡,因为我们恐怕已经脆弱到再也无法抛开电子产品和机械以肉身直接对抗险恶的自然了。
嗯,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吧,不过我更愿意设想生产力回归原始的时候,人类仍然有机会翻身,只要身体还能够动,只要知识还没有失传,人类这种脆弱的生物还是非常顽强的,毕竟千万年来的脑力锻炼不是白来的。
只是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这个整体又要尝到久违的自然选择的残酷镰刀了,谁丧失了在人类社会之外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谁就要多一分淘汰的危险。最终因为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极有可能筛选出适合生存的少数人,从荒凉废墟上重新建设一个新的历史。从这段胡诌中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传承、多样性、差异性和体魄的锻炼是多么重要啊~
当然,一不留神咱们全都毁灭了也极有可能,这也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人类一开始就不是食物链的顶端,也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上帝选民万物灵长,不是天地万物围着其打转的孙子,像不可一世的恐龙一样无可奈何地退出历史舞台从来都是备选项之一,这个世界不是单单为我们而存在的。人类的存在不是为了苟延残喘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结局一定是虚无,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至善至美和崇高意义,更重要的其实是我们怎么让当下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陈楸帆《最后的诱惑》一文通过把科学和宗教置于同样的位置互相考验对方信徒的忠诚,让人思索两者的本质与异同,这也是许多对科学和宗教同时感兴趣的人常常会做的一件事情。这个话题要展开的话等以后再说吧。这里我要说的是,作者表现出的对科学的理解并不准确--科学不等于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性而否认反常现象的存在,它是要和观察者规模、置信区间这种东西相联系的。以故事中的例子来说,在仅有主人公一人遭遇“神迹”的情况下,最有可能是三种情况:
1、他疯了,或者出现幻觉,总之就是其感觉与现实出现偏差,或者心理学家所说的宗教体验。
2、世界的物理规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或者观察者的视线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以至于观察到和以往经验世界的基本规则相悖的现象。
3、真的有“人格神”这种复杂的超自然存在。
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依次降低。对于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来说,第三种情况的可能性极低,一般转换为第二种情况既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又不会陷入绝境,可能性也大得多,还没有后遗症。当然,如果在有许多观察者的情况下自始至终只有你一个人观察到违反常规的现象,那么还是先考虑虽然很尴尬但可能性更高的第一种情况。
而故事中的主人公从没有考虑过第二种情况,实在是大大低估了科学进行自我修复完善的能力。两位白衣人把科学等同于宗教信仰同质的事物,仿佛看到不容纳于现行科学体系中的现象而不加以否定、不贴上虚幻的标签,仿佛对科学的“信仰”持有怀疑、想要“试探”,就是背叛和放弃科学。他们看来都错误地理解了科学。

无神论者和基督徒争论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的上帝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就相信你所说的,上帝确实存在”。然而我要说,这些仁兄也低估了科学的适应能力。记得小时候所看的童话书《小飞人卡尔松》中有这么一句,“这个世界上没有超自然的东西”,这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即使神迹甚至上帝本人以具体的形象出现,这种过去的超自然现象也会被看作是一个范围扩张了的世界中的新出现的“自然现象”而落入科学探索的范围。为什么?好好想一想视觉、听觉、触觉、测量仪器等等,与个人的心灵感受、顿悟有什么不同就明白了。

另外,故事中提到的“不断向上层跳跃”以证明终极起源,即神的存在也算是老生常谈了。
某些无神论者的解决之道是指出世界的开端、上一层的世界在可观察之前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而同时,有神论者在对手顾左右而言他时,提出的方案也高明不到哪里去,是的,他们懒惰到干脆定义一个“既没有起源也没有终结的终极存在--神”来回答这个问题,既不想想这玩意儿恐怕不会和所有有神论者的“神”兼容--哦,可能还是想了的,只不过显而易见那只会是“我们的神”而不是“他们的神”,也不想想一个作为终极起源的至简存在怎么会和被奉为真理的教义或道德律等价,更不想想按照这样的道理那么逻辑学家们只要定义一个名字叫做“无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万能公理集合”就可以回家睡大觉去了。

再来看看《昆仑》。作者长铗此前写了一篇《男人的墓志铭》,我觉得该算是2005年《科幻世界》非名家作品中除呼呼的《冰上海》之外最棒的一篇,而这一篇《昆仑》也同样写出了人类的自尊,尽管人类的智慧与神仙相比是那么地可笑,但仍是足以引为自豪并为之探索不息的--这也正是科学精神中令人不知不觉昂首挺胸的一面。
遗憾的是,这篇文章的也有明显的错误。故事中周穆王竟然谈到了扁鹊。周穆王所处的年代为公元前947-928年,而扁鹊所在的年代据说在周威烈王至赧王之间,最早也是公元前400多年。这个差距未免也太大了…

还有让人不爽的一点是,现在牵扯到古代的奇幻与科幻故事,总逃不了《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河图洛书》、《墨子》这些,要我说到现在都得翻开千百年前的古书才能、才敢捣鼓出什么奇怪的东西,实在是想像力和自信心同时退步的表现。连这个领域都是如此,难怪我们还在千百年的怪圈里面不停辗转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