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新闻台制作了关于煤炭行业困境的系列专题节目2015煤炭隆冬季(腰斩的煤价艰难的煤企失灵的机制脱困的路径)。

目前煤炭行业的症状归纳起来就只有一句话:产能过剩

比如说,煤炭市场从黄金时期进入隆冬,经济大环境艰难,需求不足,煤炭价格不断下跌,记者和一些行内人士认为市场存在不正常的无序竞争:

有人说,价格降低,按道理需求应该恢复,现在是价格和需求双双走低,所以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失灵现象。

同样的道理,当行业价格联盟无法形成时,业内人士会认为这是整个市场的非理性,而认识不到这是非常正常的市场竞争博弈结果。

那么煤炭行业进入隆冬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
报道中是这样说的:

然而,煤炭行业在市场化之路上走了没多久,“市场煤”和“计划电”之间的矛盾就成了迈不过的绊脚石。改革之前,电煤合同的最高限价保护了电企利益,而现在没有了最低限价兜底的“市场煤”,滑向了跌跌不休的深渊。大而不强的中国煤炭企业,在今年第三季度迎来90%以上的大面积亏损。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也让煤炭“严控产量”的措施无法落实。部分产煤地区的经济高度依赖煤炭产业,企业想减产,领导也不答应。
煤企负责人:出于地方GDP发展的需求,本地区都希望把自己的经济总量做大。那么既然投资了就得收回投资,既然建成了,就要想办法生产、想办法卖煤,这样就导致恶性竞争的产生。

实际上,即使不依靠市场自发调整,由国家政策干预调整,也是要淘汰部分低效的企业:

表面上看这与行业事关能源安全、国计民生基础服务的特殊性质有关。
实际的效果则是,因为决策与责任分离或偏差,本质上是拿别人的钱冒经营风险,失败了也是别人负责,无论投资还是退出的决定,都会受到市场之外的因素干扰,在繁荣时期为第一个原因中的盲目跟风火上浇油,在萧条时期又使这把火烧起来就降不下去。
而当行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时,这些业内人士却要归咎于市场失灵、企业非理性,虽然也有人提到政府的有形之手干预失败了,但普遍的诉求倒是希望有更强力的有形之手来接盘。
虽然我也部分认同,出于社会稳定考虑,现阶段这些被淘汰的企业留下的包袱不可能完全离开政府的负责,但如果每个行业都不去反思困难来临之前做了哪些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如何改进和避免,困难来了之后就指望政府擦屁股,那市场体制改革还搞毛啊。

另外,从这个报道可以看出,许多人——包括行业专家——对市场机制的误解有多么深,
很多人以为所有行业欣欣向荣,所有从业者职业稳定,失业率低,保持这样一个基本静态的美好局面,才叫做市场有效,反之就是市场失灵。这是对市场最常见的误解之一了。
不妨将市场竞争机制看作生物学领域内的进化论,生物界从来不是稳定、美好的静态状态,而是每天都上演竞争与合作的激烈动态系统。
市场竞争体制需要不断淘汰不能适应市场的企业实体,就像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被自然选择毁灭。
适应不了竞争机制的人无论再怎么追求理想中稳定不变的乌托邦,也无法通过违背这个机制来对抗自然选择的规律。

另一个,就是所谓的政府制定的合理保护价。
总有人以为市场上会存在一个第三方可以确定的合理的价格,使得企业、消费者乃至整个市场达到一个理想、平衡的状态。
这就像人类尝试画一张表格,规定自然界的生物各有多少数量,如何分布,期望自然界能达到最优的状态一样愚蠢和狂妄。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可以确定的客观价格存在,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市场机制的必要性,每个企业和消费者的偏好、自主选择、出价和彼此博弈、竞争的动机和动作都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