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求是 , 百无禁忌

如此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 #教育

最近的一则新闻:父亲让女儿退学回家学礼仪

父亲孙常恭的观点:

想让她成为礼仪大师。

数理化等都是用处不大的课程,不让孩子学习数理化。

老师主动备课、主动讲课,学生被动听课。这不利于孩子成长,所以学生只有回家,在家庭中接受教育,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在家里还可以灵活安排课程,不浪费时间,使孩子早日学完需要的知识。

中国有上亿儿童,都在学校考功名,难度很高。礼仪是难度不大又易成才的路。
随着社会发展,懂礼仪越来越重要,现在学礼仪的人不多,容易成才。

如果不扯上《义务教育法》,我觉得小孩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也不是什么很严重的事情,反正现在从入学开始就被教残的学生也不是少数了,教育方式多样化一点,培养出的人也可以风格多样一点。

有的人也许会说,学习礼仪连养家糊口也未必能做到,更不用说成才成名了。我却觉得,只要礼仪在社会上还有作用还有需求,不至于变成彻底的屠龙之技,那么只要脑筋转得活,至少养活自己是可以的,不会比学校教育出身的一些废柴混得差,搞不好还真会实现这个父亲的梦想。

但像这位父亲所提倡的家庭教育并不是这么好实行的,前途既不光明,道路也异常艰险曲折。

首先,在新闻中也暗示到了,长期缺少和同龄儿童的沟通交流,对小孩子的性格形成影响不好。封闭孤独的环境可能使她在一大套表面得体的礼仪之外,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进行真正的感情交流,同时,又可能对家庭中的教育者产生依赖心理。

其次,认为数理化等理科课程没有什么用处,是在学校教育比较失败的基础上产生的错误认知。理科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日后求生求职需要的技能,还有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常识,更有日后用于求知和安身立命的思考能力,这样的思考能力是非理科课程无法教授的,而是自己摸索往往又达不到系统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事实上,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体育还是艺术,都是成年前的学生应该接触到的科目,尽量拓宽知识面,在日后也可以更好的融会贯通。当然,如果没有什么野心,只想要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做个一窍不通的愚者怕也够了,但既然对未来的定位是“大师”级别的人物,还是涉猎广泛一点保险系数更大…

最后,从最初提到的原因来看——“在银行上班的他10年前有一天,突然觉得前半生有许多事情做得不理想。”——这完全是父亲希望让儿女弥补自己的遗憾,将自己的理想投射在子女身上的情况(美少女养成+父嫁结局等邪恶的猜测不管),和那些自己音律不通却逼着子女学习钢琴,审美糟糕却逼着子女绘画书法,甚至情感不如意却监视和干涉子女的感情生活的父母家长们是同一个性质的。

这样的人首先是承认自己人生失败和自卑的。在他们抚养儿女长大的这段时间里面,只要自己愿意,其实是有可能改变的,但他们接受了失败的现状,不再愿意改变自己,而选择了将理想和压力强加给下一代。如果子女如愿获得成功,他们也从中找回了尊严,至少可以自命教子有方;而如果失败,责任则可以推给子女,毕竟他们才是“主体”,而付出了这么多心血的自己,已经做了所有该做的事情,有权利指责任何人(比如学校、老师、社会、邻居的成绩不好的小孩、窗外马路上开车的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换作是人生成功(当然不只是物质上的)、心态平和的父母,反而会看得更开。

这样的人的第二个特征是强烈的控制欲。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倾向于将子女当作自己意志的傀儡,认为听话、顺从、孝顺、懂事是子女首先要做到的准则;认为自己的选择总是对子女有利的,在遭遇他人批评和子女反抗时,用“父母之爱(诸如“这全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可以不领情”)”和“孝礼”为武器、以“忤逆不孝”的罪名、“无私付出却被辜负”作为威胁,论证自己行为的绝对正确性和打压反抗企图,巩固控制的权力。巴不得子女按照自己设计好的道路一步一步丝毫不差的走下去,并以此为荣。

综合起来的结果就是,子女几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出严重依赖父母的迹象,同时内心又有自然产生的和不断被压抑的反抗心理——于是有的在脱离了控制、具备了独立的能力之后,对再也无力控制他的父母毫无感恩的心理,反而是疏远和轻视;有的在有了自己的儿女后继承了父母的特征,要把失去的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儿女身上补回来;有的总想要做一些出格的、叛逆的事情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自主,不惜让父母深深的失望;当然也有的从中获得了快感,很是感激这种教育方式,并十分之乐意在手握权力的时候推而广之…

好吧,一不留神就说了太多废话了,但愿我后面这几段没有专业知识撑腰的担心不会成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