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那么什么是法西斯主义,应该有个明确的定义,知道反对的是什么。
-
Merriam-Webster辞典的解释:
法西斯主义一种民粹主义政治哲学、运动或政权。
其将国家(通常包括种族)置于个人之上,与以独裁领袖为首的中央集权专制政府相关联,并以严格的经济社会管控及武力镇压反对派为特征。
法西斯主义的核心是对部落、种族认同、宗教、传统的忠诚,简而言之,是对国家的绝对忠诚。 -
辞海的解释:
鼓吹和实行垄断资产阶级的恐怖统治和专制独裁的反动思潮。
崇尚非理性的精神和意志的力量;宣传法西斯国家至上论和种族主;主张实行专制集权统治;鼓吹领土扩张,认为法西斯国家或“优等种族”的对外扩张是合理的和必然的。 -
维基百科的解释:
一种威权的极端民族主义形式。其特点是对国家领导的个人崇拜、重视国家意识形态的宣传,公共机构拥有过度的公权力,强大的社会和经济统一执行力,以及强制镇压反对意见。 -
百度百科的解释: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秘密警察统治与高压政策,对外推行武力扩张与民族压迫,其政治表现为集权主义,经济表现为统治主义,文化表现为极端主义。
以下是问AI的结果:
-
核心特征定义,包含以下关键元素:
激进的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的至高无上,常常伴随着种族主义或排外情绪。
个人服从国家:主张个人意志必须服从于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利益。
独裁领袖崇拜:存在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独裁领袖,其形象被神化。
反自由主义和反共产主义:反对个人自由、民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
军国主义和暴力崇拜:推崇军队和军事力量,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和实现政治目标的有效手段。
经济统制:国家对经济进行高度干预和控制,但通常保留私有财产。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复杂的政治意识形态,其定义在学术界和政治讨论中存在多种观点。以下是一些对法西斯主义的经典定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现象。 -
恩斯特·诺尔特(Ernst Nolte)的定义
德国历史学家恩斯特·诺尔特在其著作《法西斯主义三面观》(Three Faces of Fascism)中,将法西斯主义定义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激进的、民族主义的、反自由主义的、反民主的、反革命的意识形态”。
诺尔特强调法西斯主义是对共产主义的一种反动。他认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欧洲社会对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
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Paxton)的定义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帕克斯顿在其著作《法西斯主义剖析》(The Anatomy of Fascism)中,将法西斯主义定义为一种“政治行为模式”,而不是固定的意识形态。
帕克斯顿认为,法西斯主义在历史上的表现形式是:
一种政治动员形式,它利用民众对社会衰落、屈辱或受害的强烈情感,通过崇拜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领袖,并动员狂热的民族主义追随者,来清除或压制被认为是敌人或不合时宜的群体。
这个定义强调法西斯主义的动态性和实践性,认为它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过程,而不是一套静态的理论。 -
翁贝托·埃科(Umberto Eco)的定义
意大利作家兼哲学家翁贝托·埃科在其文章《永恒的法西斯主义》(Ur-Fascism)中,列出了十四个可以识别“永恒法西斯主义”的典型特征:
- 对传统的崇拜。
- 拒绝现代主义。
- 行动至上,思考次之。
- 对异议的恐惧。
- 种族主义。
- 利用民众的挫败感。
- 精英主义。
- 选择性地利用人民,同时蔑视他们。
- 英雄崇拜和对死亡的崇拜。
- 男性沙文主义。
- 对所有非我族类的蔑视。
- 使用新话。
- 反议会主义。
- 军事化和对战争的渴望。
-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的定义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早期的著作《经济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中,提出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欧洲社会对传统经济和政治秩序崩溃的反应,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的绝望。
德鲁克认为,法西斯主义的核心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复活”,它承诺通过非经济、非理性的方式来恢复社会的秩序和意义。它诉诸于情感、神话和权力意志,而不是理性和经济规律。因此,法西斯主义的吸引力在于它为那些被现代社会抛弃的个体提供了归属感和新的信仰。 -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的定义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其著作《极权主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中,将法西斯主义视为极权主义的一种形式,但又与其有所区别。
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以纳粹德国和斯大林主义苏联为代表)是一种完全摧毁个人自由和公共空间的统治形式,它以恐怖和意识形态灌输为基础,旨在彻底改变人性。相比之下,她认为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虽然是独裁的,但并未达到极权主义那种彻底的、无孔不入的控制程度,例如它没有完全摧毁教会和企业等社会机构。
因此,阿伦特的定义将法西斯主义置于极权主义的谱系中,但强调其与更极端的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之间的差异。 -
齐格蒙德·鲍曼(Zygmunt Bauman)的定义
社会学家齐格蒙德·鲍曼在其著作《现代性与大屠杀》(Modernity and the Holocaust)中,将法西斯主义,特别是纳粹主义,视为现代性逻辑的产物。
鲍曼认为,纳粹的大屠杀不是现代性失败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成功的一部分。他指出,官僚主义、理性的工具、大规模组织和技术,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们使得大规模的种族灭绝成为可能。因此,鲍曼将法西斯主义定义为现代社会将“异己”视为需要被移除的“杂草”,并通过理性和官僚化的方式进行系统性清除的过程。 -
罗杰·格里芬(Roger Griffin)的定义
英国历史学家罗杰·格里芬认为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再生性民粹主义的革命性形式,其核心神话是民族的重生”。
这个定义强调了两个关键要素:
民粹主义:法西斯主义通过煽动民众对腐败精英和外部敌人的不满来获取权力。
再生神话:法西斯主义的核心承诺是,通过一个新秩序来使一个衰败的民族重新获得活力和伟大。
补充两个论坛网友提供的定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词条:
垄断资产阶级公开实行独裁恐怖统治的政治体制、运动和政治思潮。“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asces,意为权柄,原指古代罗马时期执政官的权力标志,形状为用红带捆绑的一束棒,中间插一把斧头,象征暴力和权威。
法西斯主义鼓吹反动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军国主义和国家主义,强调领袖的绝对权威,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民主主义、对抗社会革命为宗旨。对内实行专制的独裁恐怖统治;对外则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
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总危机的产物。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法西斯政权只出现在少数国家,但法西斯组织和思潮却在许多国家以各种形式存在。20世纪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战后世界革命风暴的影响和冲击下,资产阶级的统治岌岌可危,力量受到严重削弱,一些国家垄断资产阶级感到继续采用议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方法已不能维持其统治,只有公开实行专制独裁和恐怖统治才可能维持摇摇欲坠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20-30年代,在受总危机打击最严重,用革命手段来解决危机的条件日趋成熟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意、德、日等国先后出现了法西斯运动和法西斯独裁政权。
法西斯专政的实质是金融资本的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分子的公开恐怖独裁。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侵略集团,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下,最终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惨败而告终。
当今仍存在法西斯残余势力,一些法西斯分子重新活动。世界各国人民对此一直保持警惕。
以及
一般來說,法西斯主義被用作各種右翼、反民主運動或獨裁政權的歷史政治總稱,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儘管對於法西斯運動的更詳細定義特徵和出現條件仍未達成共識,但最近已經制定出一些定義,捕捉這些運動及其意識形態思想的基本構成要素。2004年,美國政治學家馬修‧里昂斯對法西斯主義作出如下定義:
法西斯主義是一種極右翼 意識形態,它頌揚民族或種族是一個超越所有其他忠誠的有機共同體。它強調民族或種族在經歷衰退和解體之後能夠重生的神話。為此,法西斯主義呼籲一場“精神革命”,以對抗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等道德淪喪的跡象,並旨在淨化這個有機共同體,使其免受威脅的“其他”力量和團體的侵害。法西斯主義傾向於頌揚男性氣質、青春、神秘的團結以及暴力的再生力量。它常常(但並非總是)宣揚種族優越性、民族迫害、帝國主義擴張和種族滅絕的教義。法西斯主義也可能同時信奉一種基於跨越國界的種族或意識形態團結的國際主義。通常,法西斯主義致力於公開的男性統治,但有時也支持女性團結,並為享有特權的民族或種族的女性提供新的機會。美國歷史學教授羅伯特·帕克斯頓(Robert O. Paxton)在其2004年出版的《法西斯主義的解剖學》一書中對法西斯主義做出如下定義:
法西斯主義可以定義為一種政治行為,其特徵是過度關註一個群體的衰落、屈辱或受害,並對團結、權力和純潔進行補償性崇拜。在這種政治行為中,一個由堅定的民族主義活動家組成的群眾性政黨,在與傳統精英進行不穩定但有效的合作中,放棄民主自由,透過救贖性暴力,不受道德或法律約束,追求內部淨化和外部擴張的目標。
「法西斯主義」指的是具有法西斯主義特徵或類似法西斯主義的特徵或態度,但通常以更溫和或差異化的形式出現。意識形態或政治體系的個別組成部分有時也被描述為「法西斯主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談論相應體系或意識形態的「法西斯主義傾向」。法西斯運動的共同特徵
概述
任何關於共同特徵的定義都必須謹慎對待,因為除了驚人的相似之處之外,各個法西斯運動之間也存在著或多或少顯著的差異。沃夫岡‧維珀曼 (Wolfgang Wippermann) 的《歐洲法西斯主義比較 (1922-1982)》全面探討了各個法西斯運動之間的異同。迄今為止,尚未就精確、完整的定義達成科學共識。然而,法西斯運動無疑地具有一些其各自運動所共有的特徵。法西斯主義學者在其定義和理論中往往強調不同的特徵,因此往往會得出不同的焦點。
1990 年代,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研究者Emilio Gentile對法西斯主義提出了十點定義,將法西斯主義的定義特徵歸結為組織、文化和製度 層面:
「我提出的定義是基於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組織維度,涉及黨的社會構成、結構、生活方式和鬥爭方法;文化維度,涉及人的形像以及群眾和政治的觀念;最後是製度維度,指的是法西斯政權產生的複雜結構和關係。”Gentile 提出了一些法西斯運動的典型元素,例如:領導原則,宣稱全食,軍事化黨組織,一種基於神話、儀式和符號的創造文化的、非理性的世俗替代宗教,一個企業級的等級經濟組織,以及依功能等級劃分的極權主義社會模式。
下文的闡述緊緊圍繞著 Gentile 定義的要點,每個要點都對應著上述三個維度。除非另有說明,所有引文均出自前述文本中的「法西斯主義定義的要素」部分。
組織維度
- 「法西斯運動是跨階級的群眾運動,最初主要依靠中產階級和中下階層的支持。他們中的許多人此前並未參與政治,但現在卻以軍事化路線的政黨組織形式組織起來。他們並非透過社會等級或階級出身來決定自己的自我形像或“身份”,而是通過參與法西斯運動來 決定。
意識形態或文化層面
- 法西斯運動產生了“一種基於神話思維的文化,將青年神話視為對歷史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力量,將政治軍事化作為社會組織的模式。”
詹蒂萊指出,法西斯意識形態“是美學而非理論形成的”,其基礎是“世俗宗教的神話、儀式和象徵,旨在從文化和社會層面將大眾塑造成一個封閉的信仰共同體,其目標是創造‘新人’”。頹廢和墮落的階段將被社會、國家和主流文化的重生或再生所取代。詹蒂萊和格里芬將這種新秩序出現的想法稱為「再生」。
法西斯主義具有神秘的非理性世界觀(參見政治宗教)以及鮮血和奉獻儀式(參見血與土意識形態),代表著一種反啟蒙計劃。
法西斯運動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其準軍事組織(例如突擊隊、衝鋒隊、戰鬥聯盟、敢死隊)。軍事化滲透到所有公共生活,甚至經濟領域。大規模軍事遊行和大規模集會定義了法西斯主義的形象。
- 法西斯運動奉行「反意識形態和實用主義的意識形態,宣稱自己是反唯物主義、反個人主義、反自由主義、反民主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法西斯意識形態反對唯物論 、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和保守主義的世界觀(「法西斯否定」)。
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和對共產主義進一步蔓延到歐洲的恐懼被法西斯領導人用來與自由派和保守派結盟。
- 法西斯運動「對政治至上持有極權主義的觀念,認為政治至上是一場持續不斷的革命;透過極權國家,實現個人與大眾在民族有機神秘統一中的融合,民族是一個民族和道德共同體,同時對所有被視為該共同體之外的人採取歧視和迫害的措施,無論是作為政權的敵人,同時對所有被視為該共同體之外的人採取歧視和迫害的措施,無論是作為政權的敵人,還是被認為是完整的敵人,還是國家成員對國家構成威脅的完整敵人,還是被認為是完整的敵人,還是被認為是完整的敵人,還是國家成員構成威脅性。
協調一切社會力量,特別是媒體和教育系統,並對所有反對這種協調的人進行徹底的排斥甚至謀殺,這是法西斯政權的特徵。
法西斯運動所倡導的民族主義,其特徵是表達一種神話般的起源觀念。民族被理解為一個基於其本民族祖先棲息地和共同祖先的有機統一體(族群民族主義),並體現在盛行的「關於根基性和歸屬感、關於家園、土地和起源的有機隱喻」中。
這是指認為自己的種族、血統和國籍優於其他種族、血統和國籍的人的思想。反猶太主義和種族主義與此相關,它們在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運動中比在義大利和西歐運動中更為明顯。
存在著一種明顯的二分法思維,這種思維是基於敵友、我們/他們、優劣等相互排斥的範疇,尤其是在社會內部方面。法西斯社會的內部敵人至少與外部敵人一樣重要。它被定義為“民族害蟲”,是對自身“血統”的威脅等等。 「猶太人」、「閃米特人」和其他「種族」的虛構主要是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民族體」必須淨化這些特質。
自從墨索里尼提出極權國家概念以來,法西斯主義的野心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甚至是私人生活。家庭理應透過生育子女為國家共同體的成長做出貢獻。第三帝國將家庭視為「國家的核心」。法西斯主義則將民主、自由、多元化以及國家、經濟和私人領域的分離視為對這種「有機集體主義」的威脅。
5.法西斯運動提倡「一種基於公民對國家的絕對服從、個人對國家的完全忠誠、紀律、男子氣概、同志情誼和尚武精神的公民道德」。
強調男性沙文主義的男性原則以及青春活力。他們宣揚體現青春和「真正」男子氣概的主張,並且出現了數量異常龐大的「年輕積極分子」。戰爭和暴力被美化和美化,競技運動也是如此,它像徵著對國家的忠誠,從而觸及了原本對政治漠不關心的廣大民眾。
制度層面
法西斯運動奪取國家政權後,可稱為 法西斯政權。其政策和國家組織的特徵是
「一個警察機構,負責監視、控制和壓制異議和反對派,包括使用有組織的恐怖手段。」政權的專制權力結構由特勤局和秘密警察保障,他們也監視和監視其自身運動的支持者。恐嚇手段被用來將政治反對派扼殺在萌芽狀態(另見「警察國家」)。
“一個政黨,其職能是透過自己的民兵武裝保衛政權… ;提供新的領導幹部,組成‘指揮貴族’;組織極權國家的群眾,將他們納入永久的宗教情感動員的教育過程;在政權內部,作為‘永久革命’的機構,促進極權國家神話在機構、社會、心態和道德中的實現。”
整個社會持續動盪。為了服務群眾動員,公共空間和媒體被同步或壟斷,用於宣傳目的。教育系統受到巨大影響,旨在進行灌輸。法律體係依照法西斯制度的原則和規則運作,甚至科學也試圖服從法西斯意識形態。
8.「一種以黨和國家共生為基礎的政治制度,由上層任命的職能等級制度進行管理,並由「領袖」主持,領袖具有超凡的 神聖性,指導和協調黨、政權和國家的活動,並在政權統治者之間的衝突中充當最高和不容置疑的仲裁者」(元首原則)。
9.“一個壓制工會自由、擴大國家幹預範圍的企業經濟組織;按照技術官僚原則,以團結理想為導向,將工人和農民作為自願參與者納入政權控制之下,以增強企業國家的權力,同時以私有財產和社會劃分為階級為前提。”
10.「以獲取權力和民族偉大為目標的外交政策,結合帝國主義擴張,旨在建立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