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科幻世界》上何夕的《审判日》(The Last
Judgement)似乎有《少数派报告》和《记忆裂痕》的影子,或者是我联想太丰富了?
目前国内呼声最高的科幻作家应该是刘慈欣吧?然后是王晋康?不过我并不是很喜欢他们的科幻小说,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浪漫有余,严谨不足”。我们的科幻小说历来缺少硬科幻的大师…
何夕和他们比起来,给我的感觉是他的思考偏向极端多一点(所谓无理手是也
XD),而且悲观情绪的成分更多一点,细微之处能让人若有所思的东西也多一点(刘的文章更多的是影响人的情绪,可惜不合我胃口),所以有时候我会更喜欢他的文章。(据说有人因为他小说的主人公都叫做何夕觉得此人YY情结太严重而不喜欢他-_-#)
不过本期的《审判日》让我失望。
具体内容就不多说了。文中提出的“了解人的思想(并作出价值判断和进行预防)”这个题材可以做很大的文章,也可以做很深的思考。
倘若大家都能够知悉对方的甚至是以往无法接触到的任何一个陌生人真实想法,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我认为,这种认识人类社会的全新的方式会彻底改变许多事物,而不是像故事中那样叙述几段感情、死几个人、来场小冲突小闹剧就完事了。
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义、法律会要如何适应新世界、宽容的尺度要如何变动、权利与自由是否要重新定义、个人与整个人类的前途安危的关系要如何重新思考、保守的和激进的派别会如何利用这种技术、怎样保证检测手段的公正和检测结果不会被篡改曲解、谁来解释含糊不清的信息、谁可保证对哪一类具有何种思想的人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够保护人类的安全…等等等等,如果这样讨论下去,就是写三部曲也未尝不可,能够批判和发挥的东西也实在是太多了,然而在《审判日》中,我看到的只是对人类自己充当公正审判者的渴望(很奇怪,似乎正统的基督徒是不会说这种话的),是不会随着人们的认知水平而不断变化的普遍道德标准,是对于一个复杂而致命的系统的莫名其妙的轻易信任(不仅是安全上的,而且是功能和效用上的。),是把对复杂记忆的取舍处理不合理地简化到仅仅设定一个过于简单的阈值,以及一个老套又小气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第16页便嘎然中止,甚至“审判者”系统对今后有什么重要影响都是皆大欢喜式地一笔带过,真不知何夕是按部就班写到这里就准时下班,是没有勇气对自己的这个“审判”设想进行更深入的剖析,还是没有能力去把握一个更广阔宏大的题材了?…
刚看《审判日》开头的时候,本还期待一个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技术应用在崇高道德指引下被现实彻底背叛和无情嘲笑的精彩故事,到了一半发现文中对“审判者”系统忧虑、质疑、反对最强烈的“崔文”竟然这么轻易地就承认“也许你是对的”(实在是对不起他几年以来的执著啊),便知道本故事对自身的挖掘也到此为止了…
轻喜剧《郁金香芳芳》里面让一心追求公主的芳芳见识到了真正的公主的“可怕”而打消了他一发而几乎不可收拾的浪漫幻想,恐怕也比何夕最终还是没有舍得好好用想象折腾一下文中的“理想社会”来得有见识吧:)
Google
了一把,“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这话竟然分别“出自”路易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四位法国国王,还有个罗马皇帝,实在是不得不让人狠狠地寒一把啊…
另外提一下,《审判日》中前面几段何夕的发言,可算是很典型的基督徒或其他有神论者论证无神论者无道德的例子,可惜的是,假如所谓的“绝对正确的科学的无神论者”都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人的话,那么无神论者不也有充足的理由担心有神论者打着“爱、信仰、终极关怀”等等的牌子心安理得地制造人间惨剧吗?有些有神论者一边用“我信神,我有信仰,你不信神,你没有信仰,所以我比你更接近公正仁慈,所以我比你更有道德”这种逻辑,一边教训着别人要懂得谦卑和敬畏,我想,谨慎而善于反思的无神论者大概都不至于有这样的自负吧?…
《A Sound of
Thunder》中说到人类回到过去狩猎,因为不慎踩死了一只蝴蝶而导致“现在”混乱。可是,蝴蝶效应的威力就这么小么?难道要到了蝴蝶量级的事件才会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么?想想一个时间旅行者他到达世界有什么影响吧,其中任何一个小小的事件--例如原本照射到野草上的一束阳光现在被这位不速之客给吸收了,或者落到来访者的视网膜上--都有可能因为蝴蝶效应累积出对未来不可预测的翻天覆地的变更,从这一点来考虑,大多数描写时间旅行的科幻小说是在做精度极低的运算,更进一步的考虑,甚至时间旅行本身能否可能都是值得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