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剑气 , 求知求是

为什么违心说话这么难

#心理学 , #自我 , #自我监控

有时候明明说句偏离事实的恭维话就能取悦对方,或者撒个小谎就能蒙混过去,我却总是要犹豫纠结半天,最后宁愿如实告知。
结果对方听了大概心里并不好受,可能导致最后事情会向不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我也会后悔为什么不干脆像有的“高情商”人士一般,表现得玲珑、圆滑一些。
但是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依然没法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最近看乔纳森·布朗的《自我》一书,才发现这种现象很典型:

高自我监控者认为自己是实用和灵活的,要在每个情境下成为合时宜(right)的人
在面临一个社会情境时,他们首先会辨别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典型的模范应该做什么。
然后他们会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低自我监控者却有不同的行为取向。
他们认为自己是讲原则性的,并且强调在做什么人和做什么事等问题上保持一致的重要性。
在面临一个社会情境时,他们更关注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态度信仰和感觉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社会环境中,他们努力要实现的是做自己,而不是做合时宜的人。

同低自我监控的人相比,高自我监控者:
(1)更多关注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方式;
(2)更喜欢提供了明确行为指导的社会情境;
(3)对那些看重公众行为的职业,如表演、销售和公共关系等更感兴趣;
(4)在察言观色方面更老练;
(5)更擅长同拥有各种心情的人沟通。

高自我监控的人的态度和公共行为上的一致性程度也更低。
比如,只要他们认为这样做是合适的,他们可能会做一些他们根本不相信的事,也可能会说一些他们并不相信的话

但低自我监控者则全然不是这样。
他们强调行为和态度的一致性,他们的言行更多地反映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为了阐明这些差异,让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境:
你和另一个人正在讨论最近的一个电影,那个人告诉你她喜欢一个电影,而你并不喜欢。你会怎么做?
一般说来,你有三个选择,你可以:
(1)说你自己也喜欢那个电影,虽然事实上你并不喜欢;
(2)说出你的真实看法,承认你并不喜欢那个电影;
(3)避免形成一个立场,你可能改变话题。
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高自我监控者比低自我监控者更多选择第一种方式。

自我监控也会影响到友谊的模式。
高自我监控者可能会有很多类型的朋友,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活动。
比如,他们和一些人一起运动,与另一些人去看话剧,然后再和另外一群人讨论政治事务。
这种模式允许他们在不同情境中表达不同个性取向,并成为不同的人。

相反,低自我监控者相对只有几个朋友,他们与同一个人一起参加很多活动。
他们更愿意和同一个朋友去运动,看话剧和谈论政治。
这种模式有利于在不同的情境中成为同一个人。

高自我监控者是社交变色龙。
他们享受在不同情境下做不同的人这样的生活,也具备扮演不同的角色的认知和行动技能。
相反,低自我监控者认为自己是非常讲原则的人,更看重自己在不同的情境下要“对自己真实”
他们不太擅长把握社会情境的特征,他们的行动技能也没有很好发展。

站在低自我监控者的角度来看,可能会认为高自我监控者不讲原则、爱说假话,但说到底也只是社会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策略,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道德高下之分。
有的低自我监控者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也许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社交行为模式,有的也许会因为无力改变而产生社会焦虑,甚至产生社交恐惧症,有的则会心安理得地保持不变——也许这正符合其自我期望的社会形象。

结论:所以说我们这类人首先要说服自己相信某鬼扯的结论,才能毫无压力地对别人瞎扯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