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hong0618

这次在北京玩回来,在经历了景区排队,地铁先下后上,和有些景区的池塘不让喂小鱼但有人喂后。
儿子问了我们一个看起来好回答但面对5岁多的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别人都不遵守规则,但是但是,我们要遵守?”

Calon

可能没法一下子讲清楚,因为遇到过不少次,所以是分开和小朋友说的:

首先和他讲为什么要有规则,比如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路上的弱势群体,也有利于保证道路秩序,最终所有人都受益,抢红灯、抢着上地铁等各种行为一时是爽了,但导致事故和拥堵,结果谁都没有好处。

然后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说,这些不遵守规则的人,在这一次看着是得到了好处,但养成了不文明的习惯,在其他地方可能会吃亏。
真发生了争执并不占理,只是旁边的人没有较真。
这个时候可以结合一些社会时事新闻,比如最近高铁上小孩踩座椅后背导致争执的事件,顺便也教育他坐自家车别踩椅背。

然后再从权利的角度说,运营方有权利制定规则,如果不认同规则可以不去,如果违反了规则人家可以不管,也可以管,不代表我们可以做。
这个时候可以结合自家的情况说,邀请其他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玩,你是否也希望他们按规矩好好玩不搞破坏?
有的时候我们顾不过来没有管住,不代表这种行为就是对的。

然后从道德、伦理和文明的角度说,这样的行为虽有一时的好处,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都不喜欢,你有文明的概念也知道这样不对,心理上真能接受吗。
我们不仅看物质所得,也要衡量心灵是否富足。未来还有利益诱惑更大但我们知道是不好的事情,只有从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才能成为正直的人,抵御这些诱惑。

最后还是得要言传身教,自己遵守规矩,有机会就主动制止不文明行为,即使被不文明的人占了小便宜,也不用表现得太过懊恼,而是要夸赞他能够一起坚持——用实际行动告诉他,这些蝇头小利不值得用自己的尊严和文明去兑换。

应该说最后一条最重要。
不需要讲大道理,小朋友自然能体会到,不同的行为,家人有什么不同的反馈。
怂恿鼓励、冷漠放任,与正确的褒奖和批评,最终效果天差地别。
有的家长可能不擅长结合生活深入浅出的表达,回答了问题孩子也没能理解,这也没有关系,带着疑惑观察家长的行为,孩子会有自己的思考。

gump

往大了说,这涉及到局部高效、整体低效的底层逻辑问题;
对于小朋友来说,需要教会他学习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
家长呢,以实际行动及时喝止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同时做好表率。

Calon:

如果每次都能够维护守规矩者的利益,喝止损人利己的行为,小朋友也就不会有疑惑了。
可惜很多时候不是这样。

就像我们都期望生活在公道正义善良的世界,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有的人会说,我们期望的美好没有意义,我要当拳头大的流氓,转而嘲笑原来的自己。
而有的人不管世界如何回应,始终相信心中的价值是成立的,是值得去维护的,因为那样的世界才有意义。

这就像另一个版本的亚伯拉罕:
只是相信的对象不是上帝,无论现实如何困顿,心中的信念不会改变。
在只信赖纯粹理性的人看来这是非理性的,但理性思维一样可以依靠非理性来突破理性的困境。
例如博弈中存在局部最优解,非全局最优解,置身其中的人有时候需要靠非理性的信念才能跳出局部最优解的死循环。

换个角度看,不同的信念并存,也是人类社会演化机制的需要。
只有一种信念也就只有一种策略,很容易一条道走到死胡同。
所以,也不必太把自己当回事,坚守好自己认同的信念就行。


est 看到同一推后在 blog 中有感而发,引用渤海小吏的观点,归纳为:

规矩,本质上是为那一帮掌握社会财富和资源分配的老男人服务的。

不能说完全不对,但在我看来还不够全面。
如果从纯功利的角度来说,规则是降低社会合作成本的一套价值标准。
有的人说,规则都是强者制定出来压制弱者和挑战者的,不必遵守。
但小到交通规则,大到贸易市场和国际关系规则,不论哪方其实都有从中受益。
骑电动车的说交通规则限制了我的骑行自由,我不要被规则束缚住,然后不开车灯、不戴安全帽、逆行、闯红灯被正常行驶的大卡车撞死了。
做生意的说要崛起就不能老老实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交易时被更大的势力黑吃黑吞掉了。
在缺少规则约束下,弱势一方可能反而得不到足够的利益保护。
只要不是任何人对任何人开战的状态,就需要一套大家都认同的规则,减少合作和竞争中的不确定风险,增加建立信任的契机,最终引导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激励合作、创新的良性竞争上,而不是无止尽的内耗、内卷。
这也就是文明战胜野蛮的机制,不是单纯因为道德优越,而是因为其优越,而被固化为文明的规则,进而产生道德。

但文明的胜出未必是任何时候都成立,也未必马上就能够分出高下。
也许在物质条件、技术水平支撑不起个体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时,在环境动荡导致短时间内利用和背叛的收益大大高于长期合作时,在其他一些无法预料到的极端条件下,文明也会输给野蛮。
这个时候还是回归本心吧:你更希望在什么样的世界中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