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纳德·A.克罗斯比(Donald A.Crosby)的《荒诞的幽灵——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与批判》,对虚无主义的分类、含义和根源有详细的梳理探讨。
以下内容摘自导言,可按图索骥更加深入了解。
1.虚无主义的分类
共同之处:都是一种否定或拒绝的态度
不同之处:每一种虚无主义都否定人类生活的某一重要方面。
1.1 政治虚无主义
专指俄国19世纪后期以刺杀沙皇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行为
政治虚无主义否定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结构,以及表现这些结构的社会和文化,而很少甚至没有建设性的替代方案或改进计划;
1.2 哲学虚无主义
1.2.1 道德虚无主义
道德虚无主义否认道德义务的意义、道德原则或道德观点的客观性
1.2.1.1 非道德主义
拒绝所有道德原则,缺乏任何有道德地生活的决心
原型:杰克·伦敦的小说《海狼》
1.2.1.2 道德主观主义
认为道德判断是纯粹个体性的和任意性的,从而没有理性的判断或批判标准
代表:伯特兰·罗素主张事实与价值二分的伦理学
1.2.1.3 利己主义
认为任何个体承担的唯一义务,就是对他自己的义务,于是,他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做出道德考量,除非这些影响也关涉自己的切身利益。
代表:麦克斯·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1.2.2 认识论虚无主义
认识论虚无主义否认存在任何不被严格限定于某一单独个体、群体或概念架构中的真理或意义,任何不是完全相对于这些个体、群体或概念架构而言的真理或意义;
认为真理是视角性的,完全相对于特殊的个人或团体
代表:尼采
认为语义学的可理解性完全相对于独立的、不可比较的概念图式,不同概念系统之间存在的基本意义是不可比较的
代表:弗里茨·茅特纳的唯名论语义学
1.2.3 宇宙论虚无主义
宇宙论虚无主义否认自然的可理解性或价值,认为它对人类的关切漠不关心或充满敌意;
否认宇宙具有任何可理解性或可知结构,否认宇宙可以为人类渴望的价值和存在意义提供支持。
尼采和茅特纳的认识论虚无主义同时也是这种宇宙论虚无主义,因为一个原则上不可知的世界,必然也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
认为宇宙尽管经过了科学和数学的理解,依然没有任何价值,依然不可能为人类提供理想和目的。
罗素的道德虚无主义同时也是这种宇宙论虚无主义的表现,因为事实与价值无关,那么科学所描述的事实世界必然缺乏任何意义。
认为宇宙不仅是无价值、无意义的,还是充满恶意的,人类生存于其中,只能永远受苦。
叔本华是这种虚无主义的坚定主张者。
1.2.4 生存论虚无主义
生存论虚无主义否定否定人类生命意义和价值。
认为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和荒诞无比的,这种虚无主义是上述所有虚无主义的逻辑结果
2.支持虚无主义的理由
上帝信仰的丧失
人类中心主义的放弃
生命的脆弱与无尽的痛苦
生命的短暂、无聊与死亡的威胁
理性能力的贫乏
意志的软弱或激进
生命的孤独性
3.虚无主义的根源
3.1 基督教传统:
假设人类要么是人格化的上帝赋予这个世界的目的或理由,要么是无望地漂泊在一个陌生的世界;
假设自然要么被上帝从外面赋予价值,要么就完全没有价值;
假设宗教信仰要么是基督教信仰,要么是无神论;
假设我们要么用上帝的全知之眼非视角性地看待世界,要么就无法获得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
假设我们要么把圣经和教会权威作为使一切认识为真的确定性基础,要么就无法获得任何真理;
假设我们要么到天堂享受上帝的祝福,要么在当下的世界受苦。
如果这些假设中的前一项被否定,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后一项,而后一项必然导致各种各样的虚无主义,尤其是生存论虚无主义。
3.2 哲学假设:
第一种假设认为世界被分裂为心灵和物质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又认为仅仅从心灵或物质出发就能够解释整个世界(如笛卡尔、霍布斯哲学)。
但是,当我们发现这样做无法解释这个世界时,认识论虚无主义就会产生;面对一个完全不可解释、绝对冷漠的纯粹客观世界,宇宙论虚无主义和生存论虚无主义也会如影随形。
第二种假设认为,只有自然科学非个人性的和完全客观的方法有资格解释自然的原则和特征。从自然科学的自然解释出发,哲学只能在二元论和还原论之间进行选择,即要么把人类及其精神文化生活尖锐对立于科学所描述的自然(如康德、萨特哲学),要么把人类存在完全置于科学所描述的自然之中(如霍布斯哲学)。可是,人与外在自然、身体自然的彻底疏离,必然让人产生严重的分裂感和无家可归感,而人在自然面前彻底丧失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必然也会导致严重的荒诞感和绝望感。
第三种假设认为,哲学和其他人文学科必须和自然科学一样,从一个绝对确定而不可再被怀疑的阿基米德点出发演绎整个知识体系(如笛卡尔的基础主义)。但是,自然科学的阿基米德点——数学的广延和可测量的运动——剥夺了自然的所有感性特征、价值或意义,会迫使我们进入宇宙论虚无主义者荒芜、冷漠的世界,而纯粹哲学的阿基米德点——我思之我——也会在持续的怀疑中被剥夺不可靠的过去与未来,被囚禁于当下的瞬间,遭受无常的时间流逝折磨,不相信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的存在,从而陷入彻底的生存论虚无主义。
第四种假设认为个体自我完全独立于自身所处历史和社会环境(如笛卡尔、施蒂纳、尼采、萨特哲学),而这会让我们完全陷入认识论虚无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中。
第五种假设认为个体自由既是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又是这些体制的目标,而他人和社会仅仅具有工具主义的重要性(如霍布斯、卢梭、穆勒、边沁哲学)。这种极端个人主义会剥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大部分来源,从而使个人成为盲目和绝望的奴隶。
第六种假设主张事实和价值彻底二分(如洛克、休谟和康德哲学)。这种割裂必然导致宇宙论虚无主义,也必然使价值问题彻底主观化,从而陷入道德虚无主义。
第七种假设认定意志的首要性和优先性,主张意志要么独立于理性(如休谟、霍布斯、叔本华、尼采哲学),要么独立于因果性(如康德、萨特哲学)。但无论是独立于理性还是因果性,对意志的过分强调,都会导致认识论虚无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宇宙论虚无主义和生存论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