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的读书刻意放慢了速度,并且主要挑选涉及以下方面质量比较高的书籍,相互之间经常有奇妙的关联关系,融会贯通后体验很神奇:
- 死亡、存在、进化
- 意识、认知、自由
- 复杂、组织、系统
- 价值、虚无、意义
9月份趁着坐地铁花2周时间看完了《与塞涅卡共进早餐》这本小册子,加上之前看的《论生命之短暂》等作品,对古罗马斯多葛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塞涅卡(Seneca,又译为塞内卡、塞内加)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颇感亲近。
挑选与他相关的作品阅读,最开始是因为死亡主题,谈论死亡又不可避免涉及到如何看待生活的价值,而《与塞涅卡共进早餐》简要介绍了塞涅卡的思想体系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与我关心的四个方面都有关系。
首先,人皆有一死,只有战胜对死亡的恐惧,才能减少害怕死亡的焦虑和痛苦。
在塞涅卡的哲学中,死亡是终极恐惧,因为它通常是任何人都能想到的最糟糕的结果。
斯多葛主义者通过理性看待来解构死亡的恐惧:
- 死亡只是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
死亡不是一种惩罚,仅仅是活着的最终结果。既然这是一条自然法则,平等地适用于每一个活着的人,就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害怕死亡固然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但为必然会遭遇到的命运而惶惶终日,极不明智。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终有一天每个人都必须要直面死亡,这有助于我们提前调整心态,有尊严地走向死亡。 - 不管死后发生什么,我们都没事
死亡要么吞噬我们,要么让我们自由。如果灵魂被摧毁,也不会体验到痛苦。 - 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没什么好怕的
当你死后,你是回到出生之前的状态,而你已经经历过了。在生命的任何一边,都有巨大的和平,没有任何痛苦。
既然所有人的归宿都一样,那么更重要的是,走向这一终点的过程,我们应该操心的是这漫长又短暂的一生如何过得精彩、有趣、有价值,而不是死亡那一瞬间的事。
有的人长寿,却浑浑噩噩过一辈子,到头来没有任何值得回味的瞬间;有的人英年早逝,反而活得心满意足,幸福地死去。
一旦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其他恐惧也失去了力量。因此,克服死亡恐惧是自由的关键。克服了死亡恐惧的人,可以心满意足、沉着地放下生命。
死亡是对品质的终级考验。面临死亡威胁时,言行是否与平时保持一致,这将评判和揭示我们真实的品质。
相对的,既然对斯多葛主义者来说,死亡和失败不能否定对智慧和美德的追寻,那么衡量生命是否幸福就在于是否成为一个拥有美德和完整的人,
达到这个状态的一刻,生命实现了真正的圆满,获得了最丰富的人生,会产生自由、安宁和持久的愉悦,是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幸福状态。
——听上去倒很像某种宗教体验。
因此,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而不是活得尽量长久。失去神智意识、失去理性和行为能力、失去记忆,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这算不上高质量的生活。
于是,我们进一步应该认识到,生命有限,时间宝贵,当珍惜生命,活在当下。
时间是最有价值的财产,它不可转让,无法回退,永远在流逝。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有意义的人生,把时间花在最重视的事物上,不留遗憾和悔恨。
这包括不要受到他人的控制,为了别人的目的而活,而是为自己生活——这不是说,人要自私自利,不顾他人,而是不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那些在自己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只为了取悦他人。如果你在帮助他人时由衷地感到幸福快乐,那就是有意义的。
然而,命运无常,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即使是最有能力的人,也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完全利用好自己的时间。
多少本可过完幸福充实一生的人,因为意外的飞来横祸,不可预料的人生际遇,一瞬间失去所有的财富、健康和家庭,失去一切外在的优势,或者生命戛然而止。
人在命运面前太过渺小,一方面我们自强不息去创造精彩的生活,追寻生命的意义,一方面命运随时可能让我们尝到苦涩,见识到无意义的残酷底色。
因此,忽略那些可以被剥夺的身外之物,真正重要的、无法剥夺的是内在的美德和品质。
也就是无论顺境逆境,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健康疾病,我们如何应对命运的态度,代表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活得怎样,而不是以最终的成败结果论英雄。
重要的不是我们遭受了什么,而是如何应对遭遇。任何逆境都可能袭击我们,但如何应对才是衡量真实品质的标准。
有的人一生贫穷,或者遭命运戏弄,一夜之间一贫如洗,遭遇苦难而其心志和品格仍能保持高洁,相比那些在富贵的诱惑面前丑态毕现,堕落至毫无底线的人,我们普遍会认为前者的人生胜过后者,这正说明我们在心底默默认可的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内在的品质。
这也表明,从时间上而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整个过程中一贯言行,每一刻的坚守都是必要的,而不是仅仅在人前展露的时候,更不仅仅是最后那一瞬间。
正因如此,终点处的死亡更没那么可怕了——因为它不代表一切。我们也能更加专注于当前的生活,坚守好当下的立场,而不是为未知的命运和尚未到来的人生终点惶惶不可终日。
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获得幸福的关键在于自由的理念和争取自由的过程。
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拥有“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的自由,它意味着自我掌控的自由或“免于控制”。这意味着你拥有自我,属于你自己,而不是任何外人外物的身体或心灵上的奴隶。
自由意味着不被以下事物所奴役:
错误的判断、极端的负面情绪、愤怒、强烈的冲动、不快乐、对未来的焦虑、对外部事物的渴望、情感受伤的感觉等各种痛苦情绪,以及他人的意见或行为。也不受任何不由我们决定的事物、任何属于运气或际遇之神所管辖的事情所干扰。
自由也意味着自立,做出选择并承担责任。不惧怕人类或神,不渴望卑微或过度的东西,不被错误的信念和消极的社会条件所奴役。
获得自由或自立的方式是超越际遇:越重视无法控制的外部事物,就会变得越不自由。
智者会欣赏和珍惜命运的赐予,但同时也知道,幸福不应该依赖于外部的际遇,而是要超越它们,不被其所束缚。
斯多葛学派的幸福来自于内心,来自拥有卓越的品质。培养健全的品质能带来持久的幸福,同时还能让我们欣赏外部事物的本来价值。
除了关注自己,塞涅卡还强调与他人、与社会、与整个宇宙的关系。
因为周围人的品质会影响到我们,所以要远离乌合之众,无意识社会化的唯一解药是保护我们作为理性人的自主性。
这不是要反社会,而是要退后一步,警惕并离开任何类似群体心理或群体思维的东西。
斯多葛学派认为所有人生来都有与自然界同源的理性(虽然未必都能充分运用理性能力)。
顺应这种理性本性而生活所产生的道德法则,也必然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即自然法。
又因为所有人都拥有理性、选择的能力,善与恶产生于其中,因此,在内在的道德价值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也因此所有人都有平等的自然权利——于是可以引出现代所说的人权。
斯多葛学派也认为宇宙类似一个有机的智能体,所有生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共存共生。
既然我们属于出生的城市或社区,也属于涵盖了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的宇宙共同体,那么就有责任参与社会,积极为当地社区和整个社会服务。
而由于人各不同,为人服务的形式也各不一样,第一步就是要认识你自己和你独特的本性,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决定致力的目标。
如果可能就造福于许多人,做不到就造福少数人。如果做不到造福少数人,就造福于与我们最亲近的人。如果这也做不到,就造福于我们自己。因为当我们使自己变得对他人有用时,我们就是在从事公共服务。
如果不了解自己,试图模仿别人而忽视自己的本性,违背意愿或超出最大的能力,那么就不可能过上真实而幸福的生活,只会徒增烦恼。
过真实的生活,需要有坚实的自我意识和坚定的品格,因而有稳定可靠的价值观,不会为了与众不同而捉摸不定,随波逐流;
过真实的生活,意味着勇于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坦然接受自己不完美的自然状态,不必永远戴上面具,担心他人所爱的并非自己;
过真实的生活,要保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是永远停留在语言上,而是要有真正的行动,不会因为无所作为而焦虑。
塞涅卡意识到,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和不确定的,因此需要保持批判的思维和开放的头脑。
而智者尽管在受到伤害和折磨时,和其他人同样脆弱,但只要其善良的品德没有堕落,那么他们就没有真正被击败。
即使遭遇了失败,只要能够不断站起来继续战斗,不断进步,也是一种巨大的胜利。
斯多葛主义者都会经历逆境和厄运,使他们不可战胜的是不放弃的精神。
作者认为斯多葛学派比任何其他哲学流派都更热爱人类。
他们强调一种特殊的爱——philostorgia,意即家庭之爱或人性之爱,针对全人类的博爱。
斯多葛学派认为爱和关怀是人类的主要情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父母本能地爱着孩子,这种原始的爱可以向外延伸到其他人、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但存在差序关系,爱一个整体概念是一种抽象的爱,不应该凌驾于具体的个人之爱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