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高中的时候,断断续续翻过一下陈忠实的《白鹿原》,情节早就忘得差不多了。最近重新看了一遍,有的内容在当年如果看懂了,可能会挺震撼,现在也没有什么冲击力了——小说毕竟还是不能和更加深刻残酷的现实相提并论,更何况看《百年孤独》在前。
但还是有一点与现实和阅读《百年孤独》不同的体验:
前半部分不仅写了白鹿两家的渊源,作为大儒象征的朱先生和作为族长的主人公白嘉轩的仁义道德之举,白嘉轩几任妻子的暴死,还写了几桩包办的婚姻。
奇妙的是,在小说中描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包办婚姻写出来竟然感觉十分“和谐”:家族之间一向相处融洽,危难时相互救济,家长们对对方的儿女品性也知根知底,做子女的心甘情愿,婚后的生活也幸福美满。
以至于当鹿兆鹏为了躲避父辈的安排一走了之,间接害得鹿冷氏独自承受悲剧的婚姻时,我竟然对打破这种“和谐”的鹿兆鹏更加不满,而不是首先从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和谐”的包办婚姻上找原因。
直到鹿冷氏被父亲冷先生毒哑然后悲惨的死去,以及婚姻思想更加现代的白灵也主动反抗,我才猛然醒悟过来,并感到后怕。
我一向反感任何形式的包办婚姻,为什么也会一时认为小说所处背景下的包办婚姻是相对合理的呢?
如果身处另一种时代背景,更多的人是否也会轻易认同一种更高形式的集体“和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