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下午到湖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参加了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小詹·亨茨曼(Jon
Huntsman, Jr.)的演讲和交流活动。
首先要感谢周曙光的推荐,美国驻华大使馆方面的熊昱彤女士和双叶的邀请和联络,我才得知此次活动并有机会参加。

湖南大学方面的代表介绍之后,洪博培大使先来了一段风趣的开场白,然后发表了《中国与美国:分享未来的合作伙伴》主题的演讲。

Jon<br>
Huntsman在湖南大学演讲

翻译

以下内容是现场手写记录加事后整理的,没有使用录音设备,可能有记忆和理解错误,见谅。

首先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经历开始回顾,两国的关系从没有任何贸易、投资、学生交流,更没有
blog、twitter、iPhone、互联网用于沟通的时代,发展到信息技术发展的新世纪下,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大使提出这一代的年轻人影响中美关系的手段有四种:
1、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沟通
信息即力量。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两国人民有能力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实时沟通,增进双方的了解。
但大使也警告在交流中仍可能产生误解。
2、年轻人在定义政府间的关系
将由年轻人来判断政府行为的结果,通过问责机制,年轻人可以使政府变得更加透明和负责。
3、环保问题优先
通过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改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美好。
大使提到有湖南本地的企业代表和他交流过创建环境保护的商业模式的计划。
4、文化交流
通过相互学习两国的文化、交换访问学生等等手段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互动和深入了解,可以消除相互之间的误解。
大使还提到胡锦涛主席出访美国时访问美国学校的正面象征意义。

然后大使还特别提出两个要点:
1、年轻人是可以影响未来的,年轻人一定要有独立的判断和主见,而不是只听从成年人的观点和意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要懂得如何验证信息来源,分辨信息真伪;
2、一定要好好的认识美国的朋友、同行,只有亲自接触才能真正认识美国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总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最后大使总结:
中美关系是世界最重要的关系,两国不必处处求同,大可存异,但都需要聆听和尊敬对方,与对方合作。

在公开提问环节,我举手提问但没有抢到提问的机会。
其他人提的问题比较平淡,只记得大使有肯定 blog 等新媒体的作用。
有人又问到大使卸任之后竞选总统的想法,大使当时嘴角一斜,估计是被问得太多烦死了吧。

合影

之后活动移到新闻发布间,大使在那里接受新华社、湖南电视台、红网等媒体记者的采访。我也跟了进去,但是还是没有得到提问的机会。
有一家媒体的记者得知我是个人 blogger
后多次想要请我出去,我觉得既然大使馆方面没有提出意见,现场又没有明确个人
blogger
不得进入,就坚持留在了里面。不过因此没有听到部分采访内容,比如关于虎妈蔡美ㄦ问题的回答。

Jon<br>
Huntsman在记者招待会

Jon<br>
Huntsman在记者招待会

大使回答了某个媒体提出的对年轻人有什么期望的问题:
希望年轻人保持正确地了解美国,认真研究美国的文化、历史等,现在虽然已经可以获得许多关于美国的信息,但还需要停下来有自己的思考。

最后一个问题是美国政府如何保证对华政策的稳定和持续,大使的回答比较圆滑:这是需要双方都做出努力的事情之类的。
可能这不是美国政府这个行政机构一家可以决定的事情,还要看国会和国内民众的脸色,所以作为美国驻华大使,恐怕无法给出一个长久的承诺。

最后,大使又去了另外一间小教室,与一些估计是外语专业的学生见面。
现场声音比较混沌,我的听力又不行,站在门口只听到终于有位学生问了关于人权的问题,但大使好像并没有正面回答。如果有录音笔录音就好了。

后来我的问题还是通过翻译提给了大使,不过他们走得匆忙,问题没有问全,完整的应该是这样:
大使有提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也提到中国的年轻人需要学会停下来思考,能够有自己的主见。
但是从许多人观察到的趋势是,国内的年轻人更愿意将信息技术用于个人的娱乐,而不是与外界沟通和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也许给年轻人更多的时间,情况会变得不一样?)。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进步事实上催化了互联网的内容审查(主观上由审查方的主观意愿决定,客观上则是提供了技术实现能力),而大多数年轻人也自愿配合进行自我审查。
即使有交流沟通的机会,除非长期当面接触,否则仅仅依靠当前的信息技术,似乎达不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再者,有这种机会和有沟通意愿的年轻人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仍可能只知道
LBJ、Steve
Jobs,美国文化对他们来说仍只是娱乐的文化,因此和极少数眼界和思维更加开阔的年轻人的思想会分裂。

如果把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独立比作分娩,是否有可能不需要任何辅助地顺产?
那么站在大使的立场和中国独立 blogger
的立场,是否需要充当助产士的角色,还能够做些什么实际而有效的事情?
站在新一代年轻人的立场,还有什么需要聆听的建议?

这个问题我犹豫了很久要不要问,因为总觉得有居高临下“启蒙”的嫌疑。
也许年轻人需要的只是足够的时间吧。
但从历史和趋势来看情况又并不乐观,何况还有一直有意阻止“分娩”的力量。

第二个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没有提出来,留个备份:
大使有提到,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推动政府更加透明和负责,如果整个国家一直向现代化发展,民主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但是未来很有可能也会出现代表国内工商企业(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工人的与民族主义思想相结合的反美排外行为、贸易保护主义、文化和宗教冲突等等,而且与过去政治目的强烈的敌视美国帝国主义宣传不同,这种冲突有更加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可能更难让美国国内民众接受,中美关系可能进入一个新的低谷。
对这样的可能性,美国是否有接受的准备?
(就像即使担心突尼斯和埃及政变和民主化后,激进派穆斯林别可能掌权,美国政府仍作出有利于民主化的表态。)

本来还有基础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知识产权、民族矛盾方面的问题和建议,自然也没有机会了。

最后说一下其他事情:
1、在演讲开始之前,我都不知道演讲的主题是什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虽然大使说没有顾忌,但湖南省外事办不一定这么想),问了双叶和熊女士也没有答案。到现场后询问了一下周围听演讲的同学,也是临时知道有演讲,不清楚主题。
希望今后大使馆和大学发出邀请和通知的时候能够提供更多信息,方便准备问题。

2、因为大学寒假还没有结束,在座的有不少是中学生和研究生。
希望今后大使馆、大学、外事办等安排演讲日程的时候能够考虑假期的因素。

3、不是专门干第一手采访新闻的
blog,没有录音笔和长焦相机还真是不方便,特别是录音笔!(我的手机也能录音,但是到底不如录音笔方便)

4、在报告厅时我是坐在记者席的,举手提问时前面提到的那位记者跟我说应该等到新闻发布会时再提问,不过我也没听他的,只是没被抽到比较遗憾。
但由此我想到,如果独立个人 blogger
作为参加、采访更为正式、限制更加严格的活动,应该是怎样的身份?
和普通观众一样,还是有类似记者证这样得到组织方承认的证件以便进入受限制的新闻媒体采访区?

5、既然现场有专业翻译,在公共报告厅提问的同学们大可不必说英文,更清晰地表达问题比练习和展示英语会话能力重要,何况现场还有其他可能不懂英文或者听力不佳的人(比如我啦,我现在连听汉语都开始吃力了……)。

6、受邀请到现场的长沙 blogger 好像就我一个人……
之前看到周曙光一有机会就推荐人来参加,但我认识的长沙 blogger 要么转战
microblog
了,要么很久不更新,要么暂时不在长沙,要么对这种活动不感兴趣,和一线大城市的
blogger 有差距啊。

7、别人问我是什么身份,回答
blogger,有人听不懂;回答是博客,大部分的反应是:在新浪吧?